GODZILLA RUINED MY MARRIAGE?!!


「哥吉拉文」是真是假?其實這一類的文章之前就有出現過。
最近網路爆紅的哥斯拉新聞值得反思。
到底是真實事件、創造文,還是所謂的假新聞?
傳統新聞媒體 (conventional news media) 在社群網站上從匿名用戶獲取新聞報導,這些網站旨在讓用戶經常分享虛構的報導(fictional stories)。為了避免對報導的真實性或合法性負責,標題最末通常會加上一個問號(?)。
即便媒體現況以及管理這些組織的法規已有了重大改變,人們早已習於信任傳統的新聞媒體,無論是紙本還是網路。而參與新聞製作的資金與目標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然而,眾多的新聞來源並不代表有著更多的觀點與論述。
為了衝點閱率,主流媒體可能會從生產趣聞軼事(anecdotal accounts)的娛樂網站獲取「新聞」。為了擴大影響力,這些媒體資訊便被批踢踢、臉書、迪卡、Instagram、Discord以及Youtube等各種平台上的網紅所取用,並將內容進一步散播(propagate)或修改為不同的形式,以期觸及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個中形式包括文字訊息、貼文、影片、混音與迷因(memes),確保資訊得以傳到網路世界裡最遠的角落。傳媒公司可能會按其受歡迎的程度,追蹤(follow-up)新聞內容,並使上述情況再次循環。
按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管理網域名稱註冊與網址分配的非營利組織——於2020年的調查,在2209名受訪者當中,15至34歲的網路使用率在99.4%以上,該年齡組的社群媒體使用率則超過93%(TWNIC,2020,頁7)。雖然使用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顯見社群媒體於臺灣的滲透率(penetration rate)非常之高。
受訪者當中,可能有不少人是為了看新聞才使用社群媒體。因此,新聞資訊(無論真假)可藉由網站、主流媒體、個人社群網頁以及各大平臺上的網紅所產生之資訊供應鏈,來觸及島上的每一個人。直到訊息散播了幾個星期後,其真假已無關緊要。它早已成功影響了足夠多的人,並足以左右人們的看法。
此種新聞製造與散播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可能非常危險。它為那些得以操控(社群)新型媒體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權力。基本上,他們可以創造「新聞」,以轉移焦點甚至影響觀感(perception)。質言之,這些科技通(technology-savvy)控制著新聞內容,並決定了事件(events)的詮釋(interpreted)與接收(received)方式。比如說,無論虛構與否,倘若新聞在不斷宣揚A國多麼美好的同時,不停詆毀B國,人們可能會對每個國家都產生偏見,進而影響公民行為。
諷刺的是,托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之福,新聞製作有了更高的可及性與多樣性 (higher accessibility and diversity),卻也使少數人或組織握有更大的權力。同時,加劇了民眾的資訊不對等,使民眾不斷地關注來自這些傳媒管道的特定事件。
為了對抗這樣的媒體生態系統,我們必須讓所有公共或私人的媒體組織擔起傳播假資訊的責任 (hold them accountable)。身為新聞受眾 (news consumer),我們須警惕那所謂「新聞」背後的隱微操控(subtle manipulation)、生產與散播,並質疑行為者的意圖 (question intent)。
參考資料:
哥吉拉事件是假的?他認了「創造文無誤」故事還有結尾
TWNIC. (2020). Taiwan internet report.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Executive Organization: Taipei Civil Education Foundation. Retrieved May, 22, 2022, https://report.twnic.tw/2020/en/report_en.pdf
圖片出處: https://bit.ly/3ozohil
★★★★★★★★★★★★
相關文章:
俄烏戰爭:該相信誰?
名、審查與言論自由
在新聞的「doublespeak」:
地緣政治單字篇 2: 資訊戰(下)
地緣政治單字篇 1: 何謂「資訊戰」?
什麼是模糊性(ambiguity),為什麼大學生需要它?https://bit.ly/3b0n14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