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的廣告寫著——「土生土長的XXX」。這不禁使我開始思考,「土生土長」究竟意味著什麼?
★★★★★★★★★★★★
這句話雖流傳甚廣,惟其來源已難追溯。網路上有不少文章聲稱,「土生土長」出自毛澤東於1956年11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毛道:「這些幹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繫民眾,經過長期鬥爭考驗的。」
但此類說法很可能具有特定的政治目的,而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有句極其相似的話——「根生土長」,早已見於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卻不道一般兒『根生土長』,開花結子,帶葉連枝。」)以及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四回:「他又不是咱們家的『根生土長』的奴才,沒受過咱們什麼大恩典。」)當中。可見「土生土長」以及與其相類的成語,或於中國明清以前業已存在。不過,無論這句話的來源為何,底下我們仍以毛的論點為例。
該講話詳見:https://bit.ly/3PAhP5U
★★★★★★★★★★★★
在毛的語境中「土生土長」的幹部無疑是「好的」,可與當地民眾打成一片,沒有隔閡。但同時毛卻又提到:「東歐一些國家不很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這樣一套幹部。」
由於1956年中蘇開始決裂,當時的東歐又籠罩在蘇共的鐵幕之下,內政為蘇共所把持。因此,毛澤東認為中共的優勢乃在於,其幹部皆「土生土長」不假外求,而又「經過長期鬥爭考驗」,故深得中國民心。是日,在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毛又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和其他國家黨的情況有所不同,我們黨的幹部是土生土長的。」足見對毛而言,「非土生土長」者必為「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夠格的。據此,「土生土長」在毛的論述裡,具有兩層用意:其一,用以說明中共幹部的好;其二,用以否定「外來者」或「不夠土生土長」的人。
該總結講話詳見:https://bit.ly/3INMDhz
★★★★★★★★★★★★
那麽,「土生土長」的幹部真的做得比較好嗎?
此種隱而未顯的負面意涵 (negative connotations),多用於排除批評(exclude criticisms)或外部意見,以遏止外來者(outsiders)或異議人士的挑戰。當然,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也存在相反的情況。外來者在介入其他文化時,聲稱當地人(insiders)對某些特定領域的認識不足,而實際上外來者卻對該文化或群體知之甚少。
即便如此,我們也無從保證「土生土長」者總是懂得更多。例如,以教育政策而言,一位土生土長的人或許體驗過當地的教育系統,也相當了解當地學生、教師與家長的需求,但這僅是單一觀點(a single perspective)。俗話說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外來者或能指出當地人從未注意的問題。
誠如俄國哲學家巴赫汀(Mikhail Bakhtin,1895-1975)所言:「其實人無法真正看見或理解自己的整體外觀,沒有任何一面鏡子或照片可以幫助他,唯有他者(others)才能看見並理解其真實的外在,這多虧了他們在空間裡的外部性(spatial outsideness),以及他們作為他者的事實。⋯⋯在文化領域中,外部性是最有力的理解方式(lever)。」
英譯版:…a person cannot actually see or make sense of even his own exterior appearance as whole, no mirrors or photographs will help him, only others can see and understand his authentic exterior, thanks to their spatial outsideness and thanks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others…. In the realm of culture, outsideness is the most powerful lever of understanding.(Emersion, 1996, p. 110
巴赫汀指出,研究者接受圈內觀點固然重要,但外部意見卻能讓圖像更加完整。因此,以這兩種進路(approaches)觀看世界有其必要性——至少就研究者來說是如此。
★★★★★★★★★★★★
探究「土生土長」這類成語所揭示者頗為有趣。它彰顯了我們社會中的歷史、文化與權力(無論好壞),是如何無意識地形塑了我們的語言及思考方式。
與之相類者如「home-grown」或「native-born」,在美式英語中就有著不同的內涵。此二者雖被直譯為「土生土長」,但卻出現於不同的語境。通常,此二者具有愛國(patriotic)甚至民族主義的(nationalistic)意涵,鼓舞著人們支持來自某個群體、文化或國家的事物。然而,在有前後文的情況下,此二者亦可用以排除移民(immigrants)等群體。
「homegrown」https://bit.ly/3cdc9Ar
「native-born」https://bit.ly/3AORzRh
★★★★★★★★★★★★
在臺灣,「土生土長」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它通常表示某人處於劣勢,但已克服逆境而走上了世界的舞臺。然而,那些高喊這個口號的人,真的處於劣勢嗎? 此外,在世界的舞臺上,大眾所關注者往往是我們的貢獻與成就。而像「土生土長」這樣的口號,似乎更適合用於表達對出生地的自豪,而不是反過來指責「土生土長」的出生地使我們處於劣勢。
上述分析並非要阻止大家使用「土生土長」這句話,「土生土長」無疑得以反映某人與土地以及當地居民的緊密關係等正面意涵。也許有人會說,「土生土長」不過是個單純的成語,是我超譯了它。
惟一旦你考慮到本文所論及的因素(歷史、文化與權力),閱讀就會變得更加有趣。因為,像「真理」(truth)、「正義」(justice)、甚至是「教育」(education)這樣的詞,其個中意涵皆相當豐富。如此一來,語言不再是二維的平面文本,而是進入多元宇宙( multiverse)的窗口(歹勢,最近漫威電影看太多了)。
我們旨在另闢新的閱讀視角(view),供大家參考。閱讀是作者與讀者視域交融(fusion of worlds)的過程,而那些擁有不同視界(lens)的人,或可於世界中看到更多的色彩與層次。
「土生土長的」的口號,究竟意味著什麼?號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人又彰顯出怎樣的價值?我想,個中滋味就留待大家思考與決斷了。
★★★★★★★★★★★★
參考資料:
Emerson, C. (1996). Keeping the self intact during the culture wars: A centennial essay for Mikhail Bakhtin. New Literary History, 27(1), 107-126.
圖片出處:「土生土長」於天龍國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