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ld learning always be fun?
不太能理解為何有許多人說學習就該是快樂的。
學習「可以」充滿樂趣,惟其過程卻時常讓人感到不適(discomforting)。
從幼兒園開始,看孩子上學的第一天就知道,這並非是個容易的過程(not an easy process)。事前,多數孩子對班級規範(classroom norms)、同儕與老師一無所知,有時他們會哭泣、躲進角落或拒絕交談。
在學習、練習與掌握新技能的過程中,唯有建立信任,他們才能在陌生的事情中找到信心,並從中發掘樂趣。
「It is only through the building of trus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he mastery of new skills, do children find confidence and experience joy in doing what they could not do before. 」
★★★★★★★★★★★★
大學生也是如此,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更是如此。學習很難。與新同學互動很難。修習高階課程很難。與外國人交流很難。到他國與當地的母語人士競爭很難。天啊,有時與朋友溝通也很難。
正是因為你在學習,上述情況都令人感到不安。我敢說,若你在課堂上或工作場合裡沒有一絲的不適,你要麻是天才、要麻不適合在那個地方學習、要麻正試著避免任何問題,或假裝一切都很容易。
當然,學習並非毫無樂趣。學習文法並不有趣,但能夠解碼和理解(decode and comprehend)複雜的句子則充滿了樂趣。花幾個月用英語寫論文並不好玩,但提交或發表論文卻是件有趣的事。與他人溝通時犯錯並不討喜,但能清晰地向國際受眾發表自己的想法,無疑是有趣、快樂的。
即使在博班的階段,學習也並非只是樂趣。我和同伴們(cohort)都是自動自發地在這裡學習,即便我們都有數十年的工作經驗,仍會遭遇困難。我想,多數人都不會覺得讀懂海德格(Heidegger)、傅柯(Foucault)或其他哲學家是件好玩的事吧?可一旦有人點撥你,那醍醐灌頂的瞬間(the eureka moment)就是世上最棒的感覺。你知道自己已經學會了,並有所成長,業已準備迎接下個階段的不適,以及那最終的——快樂。
因此,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每個人都希望老師要把學習變得像去迪士尼玩或看最新的漫威電影那樣。他們的工作是幫助你學習、傾聽你、指導你,讓你掌握所學。當然,並非所有老師都能幫助學生達成目標。為了提供教師們所需的技能,他們須接受嚴苛的測驗、定期的評量、不停的培訓,並時常與同事一起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我們的教育系統也有缺陷,但老師仍須盡最大的努力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逐漸改變這個教育系統,幫助他們的學生。但我們不能指望老師包辦一切——包括對子女的養育。其實,學習的「快樂」與否,也取決於學生自身。
簡言之,學習本身雖是一種行為也攸關智力(behavioral and intellectual),但學習的「體驗」卻是感性的(emotional)。正是其感性的體驗——身為初學者並犯錯——所造成的不適感(feeling of discomfort),常使人不願跨出學習的第一步(keeps people from even trying to learn)。事實上,身為一個初學者——笨拙(awkward)、不協調(uncoordinated)、無能(inept)——甚至會令人感到羞恥(shameful)。在語言學習中更是如此。但這只是我們必經的一個階段,此後才能變得優雅且有能力(become graceful and competent)!
若不願經歷這個階段,便會阻礙我們未來的發展。
「Our unwillingness to experience this stage of discomfort can hinder our future growth. 」
★★★★★★★★★★★★
那麼,如何在學習時「苦中作樂」呢?
★★★★★★★★★★★★
以下是幾個建議:
1、首先,你要知道身為初學者很勇敢。
要知道,暴露自己的弱點並嘗試新的事物,需要勇氣。
然後,找個壓力較小的學習環境(low-stakes learning environment)。承認你將冒險以新的方式應對(approach)某事。確知你會感到不適,就像班上的其他人一樣。但成為第一個舉手的人並嘗試新事物,沒有人會期望你是完美的,因為我們都不是。
★★★★★★★★★★★★
2、願意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
或許老師教的方法不適合你。或許對你而言,這門以文法為重的課程沒有太大的幫助。網路上有大量資源可實現個人化的學習目標。舉例來說,也許你覺得12年國民義務教育無助於你出國或成為一名英語教師。遺憾的是,即便已有許多教師努力地以「區分性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來解決此一問題,通識教育仍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若有特殊需求,那麼你將需要額外的資源——非所有學校都能提供。你必須學習新的學習策略,獲取額外的教材,並於先前所學的基礎上再接再厲。這就帶出了我的下個建議。
★★★★★★★★★★★★
3、求助。
如果學習變得過於繁重(become overwhelming),請向他人求助。多數情況下,老師都願意伸出援手。你還可以諮詢同儕、班導、輔導人員、家長以及團體成員(community members)。若你願意,外界有大量資源供你探索。當然,你亦須小心,別一味相信他人的建議。尋求多位教師(educators)的建言,並謹慎行事。若你努力不懈,就會有人願意幫助你。即便無人從旁協助,自己尋找資源也是寶貴的學習經驗。
但你要知道,老師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會犯錯(It’s true! We’re human beings, too.)。老師每幾年要照顧數百位學生,別指望他們只滿足特定學生的特殊需求(unique needs)。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家庭與責任。當然,教師與整體教育總能有所提升,但我們自身才是教育的關鍵。我們要永遠體諒他人(be considerate),尤其是在尋求他人幫助時。就我個人在網路上的經驗,體諒他人似不常見,這點讓我頗為難過。
★★★★★★★★★★★★
4、別害怕休息。
有時,生活讓我們難受。學習本身已相當艱難,無論是健康、家庭問題還是工作,隨著種種問題的積累,學習可能變得難以承受。此刻,你需停下腳步(rest or take a step back)。為了學習而損害自己的健康與福祉,並不值得。
我們確實都有一些壓力,如果我說「休息」與「放下」很容易,未免太過天真。但就我個人的經驗:健康、身體、精神與社交最為重要。學習理應幫助你提升自己與他人的生活,而非壓垮生活。學習中的「不適」(discomforting)與「有害」(detrimental)當涇渭分明。
★★★★★★★★★★★★
5、擁抱一切。
這就是所謂的「情感勇氣」(emotional courage)。若你願意感受一切——尷尬、羞恥、失敗、笨拙——那麼你幾乎無所不能。
擁抱一切,並不會讓你成為雷神索爾。無論你的工作是什麼,都不要停止學習。參與並嘗試新的課程,改變你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推動自己,尤其是在你已完成的領域,這樣你才能變得更好。永保赤子之心,勇於嘗試新的事物。
是的,這段旅程可能會使人不適,尤其是當你與一群你自認能力10倍於你的人一起工作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根本是冒名頂替的(imposter syndrome)。但你可知道,起初他們也曾和你一樣。學習與掌握新技能都需要時間。樂於體驗新的事物吧!
希望這些建議能讓你學習中的不適感變得稍微「comforting」一些~
參考資料:
https://hbr.org/2019/08/learning-is-supposed-to-feel-uncomfortable
★★★★★★★★★★★★
📌 Motivation to Learn 學習的動力: http://bit.ly/2RjscPb
📌 How to Set & Achieve Goals 如何制定短期目標: http://bit.ly/2Rdi0aU
📌 10 Must-Knows for a Growth Mindset 成長心態的十大必知: https://bit.ly/3uBVrkE
喜歡這篇!
很認同「學習可以充滿樂趣,過程卻時常讓人感到不適(discomforting)」的概念。如果期待學習過程中只有快樂,沒辦法接受成長的過程中帶來不適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都會比較受限吧。
謝謝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