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英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學生就業,那麼只教他們片語和文法是否有幫助?還有,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是找工作嗎?對學生就業真的有所裨益嗎?抑或有著更深刻的原因?也許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思考、探索並自我賦權(empower themselves)?也許以上皆是。
我好像只是在提出更多問題,而非提供答案。但這正是我所欲指出者(exactly my point)。
總的來說,臺灣的英語教育或教育本身所缺乏者,並非缺乏「最好的學習方式」此種偽科學(pseudoscience),而是缺乏深度提問以及為自身尋找答案的能力。畢竟,每一個學習者的需求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英語?只學習單字 (vocabulary)、搭配詞組(collocation)、文法(grammar)真的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嗎?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英語仍未達成目標?為什麼我們看得懂文章中的每個單詞,卻依舊讀不懂整篇文章?為什麼人們對相同的字詞(例如 success、education、politics)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上述都是學習者應捫心自問、卻鮮少有人會思考的問題。相反地,學習者只專注於語言的結構(language mechanics)——這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但語言學習應遠非如此。學習不應止步於指定步驟的完成,而應持續提問、尋求答案、反思並以此衍伸出更多問題(a cyclical process of questioning, seeking answers, reflecting and deliberating)。
那麼,英語老師們呢?他們可以提出怎樣的問題?當然,沒有面面俱到的方式 (no one-size-fits-all approach),我若告訴老師們教學生英語的最佳方式是什麼,那會是極其自大的。他們更瞭解自己學生的需求,而他們可分配的資源也相當有限。即便如此,教育者仍需思考一些問題。例如:教學生英語的目的是什麼?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能否達成此一目的?某一種特定的學習方式在其他情況下是否有效(effectiveness of methodology)?或者讓我們再深入一點,例如:該學習方式的背後動機為何 (motivation behind methodology)?是否有相關研究作為參考依據 ?它們是否推動或阻礙了哪些發展?如果你覺得現實與自身信念相違背,是否該試著質疑學校的政策?我們是否該遵循應試教育(teaching to the test)?像PISA這樣的跨國評估對於各個國家的學習者其利弊何在?我們該如何對抗不公的制度?某些特定的教育途徑(approach)、方式(methodology)乃至政策(policy)是否合乎倫理(ethical)?這些都是老師們可捫心自問的問題。
那麼,政策制定者呢?無消我多言,他們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考慮⋯⋯包括他們的選民,乃至政治上的反對派將作何回應。政策制定者必也需要考量這篇短文的首要問題: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麼?究竟是提高就業率、GDP,抑或是提升所有人民的生活水準?這無疑取決於政策制定者的世界觀。
從討論中已可看出,臺灣的英語教育系統並不缺乏「最好的『教』『學』方式」。已有太多以所謂客觀數據之名來支持自身論述者。但真的有客觀數據與客觀詮釋(objective data and interpretation)這種東西嗎?你覺得這些數據是怎麼收集起來的?具體收集了哪些數據?對數據的詮釋是否能完全客觀?
Are you just learning more efficiently or learning to help yourself grow? What’s the difference?
有時,至少在教育方面,最佳答案未必是給出答案,而是提出更多可促使人們思辨(deliberation)的問題。教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並試著提出更多的問題。
Educational Equity (教育公平): https://bit.ly/3nzzjSt